地震來時室內較安全的避震地點:◆堅固的桌下或床下;◆低矮、堅固的家具邊;◆開間小、有支撐物的房間,如衛生間;◆內承重墻墻角;◆震前準備的避震空間。震時要注意◆不要滯留在床上;◆不能跳樓;◆不要到陽臺上;◆不要到外墻邊或窗邊;◆不要乘電梯;◆如果震時在電梯里,應盡快離開;若門打不開,要抱頭蹲下、抓牢扶手。要注意避開的危險場所,如生產危險品的工廠;危險品、易燃、易爆品倉庫等地。(1)煤氣泄漏時:用濕毛巾捂住口、鼻,千萬不要使用明火,震后設法轉移。(2)遇到火災時:趴在地上,用濕毛巾捂住口、鼻。地震停止后要逆風匍匐逃離火場,向安全地方轉移。(3)毒氣泄漏時:遇到化工廠著火,毒氣泄漏,不要朝順風方向跑,要盡量繞到上風向,設法用濕毛巾捂住口、鼻。科普館虛擬單車還可以支持場景中的物體觸發和距離觸發,以及物體動畫和聲音切換。青海氣象科普館設計
科普是科學技術普及的簡稱,包括兩個方面,科學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和科學技術的傳播與人才培養。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。科普就是把人類研究開發的科學知識、科學方法,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,通過多種方法,多種途徑傳播到社會的方方面面,使之為公眾所理解,用以開發智力,提高素質,培養人才,發展生產力,并使公眾有能力參與科技政策的決策活動,促進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。科普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公眾理解科學,掌握科學技術,提高科學素質,它不受教學大綱和教材編制周期的限制,可以隨時把新科學思想和新科技成果向公眾傳播,科普形式多樣,途徑靈活,因需施普,因材施教,有利于人的個性和特長發展。安徽防震減災科普館建設科普雷擊的主要對象金屬屋面、磚木結構的建筑物和構筑物。
低碳生活的10個準則:①拒絕塑料袋;②巧用廢舊品;③遠離一次性,④提倡水循環;⑤出行少開車,⑥用電節約化;⑦辦公無紙化,⑧購物需謹慎;⑨植物常點綴;⑩爭做志愿者。我們身邊的低碳生活方式:①少用紙巾,重拾手帕;②每張紙都雙面打印;③不坐電梯爬樓梯、定期清洗空調,既健康又省電;④在家種花草,吸收自己排放的二氧化碳;⑤盡量把工作放在白天做;⑥衣服攢夠一桶再洗不是因為懶,而是為了節約水電;⑦開短會也是一種節約照明、空調、音響等等;⑧沒事多出去走走,“宅”是很費電的;⑨非必要的話,盡量買本地、當季產品,運輸和包裝常常比生產更耗能;⑩盡量少看電視,選擇晾曬衣物、避免使用滾筒式干衣機,午休和下班后關掉電腦電源,上下班盡量騎自行車或步行等。
超導磁懸浮,是利用超導體的抗磁性可以實現磁懸浮。在列車車輪旁邊安裝小型超導磁體,在列車向前行駛時,超導磁體則向軌道產生強大的磁場,并和安裝在軌道兩旁的鋁環相互作用,產生一種向上浮力,消除車輪與鋼軌的摩擦力,起到加快車速的作用。高溫超導體在懸浮列車上應用的研究集中在日本。超導在運載上的其他應用可能還有用作輪船動力的超導電機、電磁空間發射工具及飛機懸浮跑道。工作原理磁懸浮列車利用“同極相斥,異極相吸”的原理,讓磁鐵具有抗拒地心引力的能力,使車體完全脫離軌道,懸浮在距離軌道約1厘米處,騰空行駛,創造了近乎“零高度”空間飛行的奇跡。科普館腳踏電動自行車的發電原理:電磁感應:電可以生磁,磁也可以生電。
冰箱和冰柜使用的低碳原則是:正確的擺放位置和及時維修。據研究,冰箱和冰柜放在溫度30-31℃的房間里,消耗的電量就是常溫狀態下的2倍,此種狀態下,冰箱和冰柜一年后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分別能達到160公斤和320公斤;另外,定期除霜維護會提高冰箱和冰柜的能源利用效率。適當飲酒可以減少碳排放,在夏季的3個月里,平均每月少喝1瓶啤酒,1人1年可節能約0.23千克標準煤,相應減排二氧化碳0.6千克,全國每年可節能約29.7萬噸標準煤,減排二氧化碳78萬噸;如果1個人1年少喝0.5千克白酒,可節能約0.4千克標準煤,相應減排二氧化碳1千克。如果全國2億“酒民”平均每年少喝0.5千克白酒,每年可節能約8萬噸標準煤,減排二氧化碳20萬噸。低碳生活需要減少吸煙,吸煙不但有害健康,而且生產煙還要消耗能源。1天少抽1支煙,每人每年可節能約0.14千克標準煤,相應減排二氧化碳0.37千克。如果全國3.5億煙民都這么做,那么每年可節能約5萬噸標準煤,減排二氧化碳13萬噸。科普地震時就近躲避,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,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。安徽防震減災科普館建設
氣象科普,龍卷風多發生在高溫高濕的不穩定氣團中。青海氣象科普館設計
選購綠色食品,很多蔬菜水果都噴灑過農藥、化肥,還有很多食品使用了添加劑。這樣的食品會危害健康和智力。所以,要選購不施農藥、化肥的新鮮果蔬,少吃含防腐劑的方便快餐食品、有色素的飲料和添加劑的香脆零食。或者認準“綠色食品”標志選購食品也行。選無磷洗衣粉,含磷洗衣粉進入水源后,會引起水中藻類瘋長,水中含氧量下降,水中生物因缺氧而死亡。水體也由此成為死水、臭水。用充電,電池我們日常使用的電池是靠化學作用,通俗地講就是靠腐蝕作用產生電能的。當其被廢棄在自然界時,這些物質便慢慢從電池中溢出,進入土壤或水源,再通過農作物進入人的食物鏈。用完的干電池攢到30公斤后,可聯系當地垃圾回收中心回收。青海氣象科普館設計